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清泥赋能——基于自然能源的污泥转化生物质燃料的智能处置系统”项目在湖南省湘江实验室与湖南工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鼎力支持下应运而生。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创新、坚持和绿色转型的传奇。以青春之名,肩负起环境保护的使命,致力于实现我国县乡污泥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贡态更好献了团队智慧,以青春姿的助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就读于湖南工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青年黄鹏,来自湘西边陲小镇。囿于技术瓶颈与资源匮乏,家乡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长期深陷困境,成为一道棘手难题。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仅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更是阻碍了当地繁荣与发展。黄鹏还记得在家乡,由污水所产生的污泥未经处理露天随意堆放,散发着异味令人避之不及,对于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在学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黄鹏与团队成员同样在双峰县目睹了污泥堆放造成环境恶化的严峻现状。他们决心利用所学,攻克污泥处理难题,实现资源化利用,为全国的县乡污泥处置问题做出一份贡献。通过长达两个月的自费调研,团队深入了解污泥特性,为后续技术方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实地考察是项目成功的基石。黄鹏及其团队成员深入污水处理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目前污泥含水率高这一大痛点,与专家深入交流,发现城镇和乡村污泥特性差异显著。他们创造性地研发出螺旋挤压成型技术和大棚流空干化技术,将污泥含水率降至20%以下,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和无害化。
在千余次的试验和改进后,不断攻坚克难、日夜奋战,团队终于在2022年9月成功研发出农业废弃物协同污泥处置技术,通过将污泥、农林废弃物与自主研发的MC高热值复合生物质助燃剂按特定比例破碎混合,经过团队自主开发的高压脱水成型一体机,再转入阳光大棚,通过大棚流空干化技术将其干化处理,将污泥热值提高至2976cal/g,最终得到一种高热值生物质燃料。再将其运输至水泥厂、制砖厂等替换部分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该模式可水泥厂、制砖厂等厂燃烧排放的CO2减少,仅为等量煤炭产生的5%,遵循了环保理念,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高了污泥的利用价值,更为我国能源新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团队携技术登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舞台,两度斩获铜奖殊荣,这无疑为他们将技术推广至基层乡镇增添了信心与底气。
团队首创了农林废弃物协同污泥处置技术,引入生物质助燃剂,把污泥处理和农林废弃物资源有效结合利用,转化成高质量的生物质燃料。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与当地农户合作,直接从田间地头收购农林废弃物资源,给农户带来额外经济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团队技术改造收入已达约120万元,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在湖南省花桥镇污水处理厂试点,年净利润可达3万元;浏阳市北控水务试点每天处理污泥15吨,生产生物质燃料5吨,日创造经济价值超3000元。
湖南工商大学为团队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团队在双创俱乐部的指导下,聚焦核心技术积累和传承,将创新思维融入项目实践。学校的全方位支持与双创平台的丰富资源,为团队的技术攻坚与项目茁壮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过去三年,团队在研究治“泥”之路上,历经诸多技术坎坷,常陷迷茫,但凭借坚持和创新、队友的宽慰、老师的鼓励和学校的支持,突破了技术壁垒。团队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立足当下,变农村废弃物为宝,扩大污泥处置范围,推动减污降碳。他们的故事,是关于青春使命、创新精神和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秉持着“执数智赋能生态,用创新拥抱未来”理念,“清泥赋能”团队以数据为驱动,以创新为动力,不仅改善了环境,也为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他们的故事,是青春与责任的交响,是科技与绿色的协奏。期待他们继续以数据和科技,绘制绿色发展的美好蓝图。